8月26日下午,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陕西作家走进图书馆”系列活动第五场:“重现的翅膀——中国朱鹮保护工程背后的那些事儿”主题讲座在碑林区图书馆举办。
省作协原副主席莫伸围绕新作《重现的翅膀——中国朱鹮保护纪实》一书,向读者们讲述了中国朱鹮拯救和保护的艰辛历程。
莫伸从朱鹮的形象、习性、历史地位及中国朱鹮保护工程等方面,详细讲述了“东方宝石”从蒙尘到溢彩的经历。考察小组3年跨越14个省份,走过5万多公里,在一次次的扑空与失望中,仍不放弃最后的希望,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找到了朱鹮。而后保护工作也十分艰难。莫伸在讲到即将离巢的小朱鹮被蛇残害时,读者们不禁为此感到惋惜。朱鹮保护小组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朱鹮伤亡风险,在最初的几年中,成果并不明显,朱鹮的年增长量甚至不到两只。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开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朱鹮的数量达到7000多只。
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的日夜不息,其间流下了多少泪水和汗水,饱含多少失败的懊恼和成功的喜悦,中国的朱鹮保护工程走过了艰辛的道路,才取得了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
讲座最后,莫伸表示期待看到中国朱鹮的数量继续增长,同时也盼望更多人参与到朱鹮保护工作中来,共同为地球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互动交流环节,读者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发言。
“莫伸先生以温和的口吻讲述朱鹮的保护史,让我感动的不仅是朱鹮从7只到7000只的量变,更感动于刘荫增这样的研究员为这项事业付出的心血,同时也对莫伸先生书写朱鹮纪实的‘执拗’表达敬意!”
“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您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一位小读者提问。
莫伸亲切地回答:“在刚才的讲座中我举了一个例子,一片树林不能只有这一种树,如果出现了一种针对这种树木的细菌或是病毒,那么这片树林可能会就此衰亡。这点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在创作中主要困难是如何在海量的采访报告中获取到我自己想要的信息,以保证这本书的文学性、科普性、资料性和思想性。在这一过程中,要付出很大的心血。”
活动结束后,莫伸为现场读者签名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