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陕西文学,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品创作屡开新枝,大事喜事不胜枚举,仅遍地开花的长篇小说创作就足以令文学陕军为之欢欣鼓舞。《夹滩》即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粗犷、顽强、倔强、坚韧的汉唐雄风,培育了一批吃大苦、耐大劳、咥大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文学陕军中的骄子,形成了写“大”作品的传统。这种“大”,不只是篇幅的宏大,更包括题材的宏大、叙事的宏大、品质的宏大。张继光的《夹滩》,即为我们呈现出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多少有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
夹滩,位于古都西安城北高陵辖下。这里有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也是陕西早期革命的发生地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张继光,自从记事起,耳中便灌满了发生在夹滩之上的种种往事,那些志士云集的岁月、慷慨赴难的传奇壮举,初闻之,好奇;继闻之,兴奋;再闻之,震撼;及至年近花甲,对历史风云中的一些人和事感同身受。
这片红色热土上,流传着许多仁人志士的故事,为张继光创作《夹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夹滩》中刻画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我党重要领导人木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洪一土、张三宝、王禄娃等革命志士,嗜血残酷的任吹白等反动派,贪婪自私的文家五兄弟等土匪恶霸,亦正亦邪的盛娃子、猫娃婆娘以及各有宿命的王先生、春雪、紫鹃等人物。
创作《夹滩》时,张继光查阅县志资料,从大量一手资料中抽丝剥茧、反思历史、拷问人性,浓墨重彩地写出发生在脚下这块热土上的人与事、是与非。
九易其稿不为多,十易其稿又如何?打磨,打磨,再打磨,是文学艺术创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秉承工匠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不二法门;反之,投机取巧,闭门造车或可哗众取宠,却难有真正作为。
一路走来,张继光经历了诗书耕读、军旅淬火、商海搏击、文史涤心、书画滋魂,矢志为故乡立传,为时代献歌,笔耕十载不辍。《夹滩》以宏大开阔的主题、恣意纵横的笔触、醇厚酣畅的情怀,将我们引入多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夹滩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恶霸斗智斗勇,创建关中地区地下交通站,秘密组织革命武装,护送党的重要领导人暗渡渭河,在夹滩召开重要会议,历尽艰险北上延安。
这部作品朴素、亲切、真诚、鲜活、生动地塑造和全景式展现了革命志士的风骨、泣泪饮血的爱恨情仇、跌宕诡谲的侠情故事、响彻神州的不屈精神。信仰在这里永恒不灭,斗志在这里百炼成钢,人性在这里熠熠闪光,爱情在这里忠贞不渝。读之,唏嘘慨叹,荡气回肠。著名作家陈忠实、周明的题词“苍茫滩涂,鼓荡人生”“乡愁一轮日月照,赤子情怀一片心”和作者题记“眼底泾渭水,胸中黄河月”可谓是对作品恰如其分的概括与诠释了。
如果说,文学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和构建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的话,那么,《夹滩》便是这样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意义的不懈追求。
来源:《陕西日报》2022年12月23日第9版